近年来,多地在古建筑活化利用上用功发力,因地制宜探索“古建+”方案,吸引图书馆、咖啡馆、博物馆等业态融入其中,让古建筑“变身”成为城市文化客厅,让更多市民“开门见文化”。
读本好书 采撷馥郁书香
在城市建设过程中,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,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,是一个重要课题。将古建筑与图书馆结合是不少城市给出的答案之一。
在古香古色的书舍里,沏一壶清茶,邀三两好友,一边品茶,一边读书,浮躁的内心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……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南山书舍,市民就可以获得这样的体验。南山书舍始建于清朝,“南山”为当时族人之名。南山书舍虽有“书舍”之名,却无“书舍”之实。先为私人住宅,又逐渐演变为祠堂之用。因年久失修,南山书舍曾荒废了20余年。如今,南山书舍青砖黛瓦,木门铜锁,古韵悠悠,仿古书架装满书籍,几张长桌、太师椅有序排开,成为市民读书娱乐的好去处。
汕头市金平区内,一座扇形欧式骑楼状的历史建筑十分引人注目,这就是百载商埠地标性建筑“胡文豹大楼”。而今,这座古建筑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——汕头迴澜书院。书院馆藏图书6000册,可实现与汕头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功能。书院二楼设置了潮汕民俗传习空间,展出着民间艺人的壁画、木雕、金漆画、蛋雕、瓷板画作品,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结合节庆活动开展刺绣、剪纸、篆刻、潮汕工夫茶等非遗技艺小课堂、非遗讲座等传习活动。
上海市的中国证券博物馆曾是上海滩著名的礼查饭店。如今,曾经奢华的饭店厅堂变成了亲民的图书阅览室。“上海早晨”厅内,木制的书架与扶腰靠椅,舒适又温馨;明亮璀璨的水晶吊灯散发着温暖的光芒,别有一番风情。“藏书主要以中国及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历史、金融实践及理论法规、经济发展、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等主题为主,还提供众多文博类、文化类、社科类图书供读者阅读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称,市民可以在这里“穿越时空”,触碰百年前的上海印记。
在江苏省苏州市,大儒巷内的古昭庆寺又多了新的身份:苏州图书馆姑苏区昭庆寺分馆、非遗专题图书馆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图书馆位于古昭庆寺第二进“鸿儒书房”,是姑苏区首家开设在古建老宅里的公共图书馆,馆藏近3000册与非遗生活相关的图书,其中还包含了姑苏非遗系列丛书首部《姑苏非遗·民俗美食卷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的图书与苏州全市百个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,十分方便。
近日,经过新一轮升级改造的无锡市崇安寺焕新开街,老钟楼图书馆也被重新启用。经过梁溪区与相关部门多轮协商,老钟楼图书馆被改造成了无锡城市书房——钟书房,还原文化功能的同时,提升了空间品质。老钟楼图书馆一楼改造成了展陈空间,布置起无锡城市建设主题文化展,通过一张张图片,呈现城市的蜕变。在“无锡文脉”展示区,陈列着地方史志、无锡文化读本、无锡作家作品等书籍,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解无锡的窗口。来到二楼,仿佛置身书的海洋,在此可以借阅图书、参加讲座沙龙。
喝杯咖啡 品味古宅意韵
咖啡馆作为带有社交、消费属性的休闲驿站,其数量和经营状况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当地的消费活力和经济韧性。近年来,一缕缕“咖啡香”,盘活了多地沉寂的古建筑。
磨豆、压粉、萃取;一手持杯,一手抖动,瞬时,咖啡拉花活灵活现……在依江而建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九砂村,一座徽派的百年老祠堂,通过盘活利用、改造提升,变成了九砂轻奢咖啡馆。走进店堂,你能感受到厚重历史与潮流文化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。古建与咖啡的跨界混搭相得益彰,既探索出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路径,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。
浙江省湖州市崇庆堂历史悠久,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,导致部分墙面风化侵蚀、装饰镂雕残缺、地面杂草丛生。如今,这里经过改造,摇身一变成为了市民喜爱的咖啡馆,咖啡醇厚的香味与古宅古朴沉静的意韵彼此融合、相得益彰。相关负责人介绍称,在改造提升过程中,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,保留了古宅原有特色。同时,引入有着丰富特色咖啡馆经营经验的专业运营团队,让精致小巧的空间焕发出新活力。
在北京市西安门大街和西皇城根北街的交叉路口,一家咖啡馆开在位于街边北侧的西什库天主教堂配楼。配楼延续了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风格,里面则是上下三层高挑的砖木结构建筑,配以复古的挂墙电话、打字机、旧报纸,斑驳的墙面上树影婆娑,让人恍如隔世。周末下午,人们或是在坐席间交谈、办公,或是捧着书本,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。
循着咖啡的香气,走进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王桥路陶家宅的咖啡厅,只见咖啡师正用专业、熟练的手法制作拉花。陶家宅曾是清末儒商陶长青的故居,始建于1908年,是典型的海派四合院建筑。宅院进门两侧的红花檵木和广玉兰,如今已被浦东新区列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,陪伴着古宅度过百年春秋。为将原本有些阴暗沉闷的百年老宅,变身以咖啡为主的时尚生活场,改造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机,“在中庭给老宅装了一个‘肺’,玻璃花房里面堆满了绿植,散发生机与活力;在吧台给老宅装了一个‘心脏’,咖啡机操作时的嗡嗡声音打破老宅的沉闷”。
看场展览 感受城市变迁
爱上一座城市的方式有许多,走进展馆看场展览一定是其一。近年来,多地因地制宜将古建筑打造成为博物馆、文化馆,让市民穿越时间与空间,呼吸感受城市的历史变迁。
无锡市横山草堂经过改造,建成雪浪民俗文化馆,成为挖掘地方文化、促进文化交流、提升文化品牌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,实现了文物的活化利用。民俗文化馆根据不同藏品的文化内涵,共设有横山草堂馆、锡南烽火馆、红色像章馆、农耕文化馆、烟标馆、集邮票证馆、新石器馆、钱币陶瓷馆等10多个展厅,展出固定藏品11.5万件,轮展藏品6000件,包含国内罕见珍品50多件,这些藏品均来自雪浪地区的收藏爱好者和“特色文化家庭”,展现了当地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。其中,专门设立的锡南烽火展厅,展示太湖游击队的抗日事迹、烈士生平、英雄手书,充分展现了山水城乃至无锡地区的历史和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。
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的陈氏五楼,是帝师陈宝琛的故居。这座建筑中西合璧,并且集南方园林意境、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,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。如今,修葺之后的陈氏五楼,又增添了新魅力——建成了“名贤文博馆”。文博馆分上、下两层,开辟有明清名贤、近代名贤、红色人物、现代名贤4个展区,创新性地运用了水墨长卷、螺洲古镇浮雕、“螺洲名贤朋友圈”、40米长编年史长卷、多媒体投影等单元,梳理了螺洲古镇自明朝以来最具代表性的50余位名贤人物的生平故事,并展有吴石将军寿山石印章、亲笔信札、林觉民《与妻书》《陈宝琛诗文集》等珍贵文物复制品10余件。如今,古厝变成博物馆,市民游客既能看古厝,又能观展览,感受双重魅力。
泛黄的青砖外墙,半圆的拱形大门,浮雕的窗台花纹……沿广州市荔湾区的大冲口涌步行不远,就能看到一座淡黄色的百年厂房。如今,这里被赋予了新的使命,变身为文化创意园,并建设了协同和动力机博物馆,向市民展出当年工人们挥汗奋斗的历史场景。在展馆内,可看到协同和生产的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的模型,还有“镇馆之宝”—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美国引入的辛辛那提立式机床。相关负责人说,博物馆为当地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,年接待参观者达8000多人次,从废旧的工业遗存成为了城市里旖旎生动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