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材产业网

微信扫一扫

浏览量:15170982

中国建筑艰难穿越周期:“逆袭”的地产业务与失去的利润

   2023-11-02 世纪经济报道590
导读

近日,中国建筑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,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.67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1%。利润总额706.63亿元,同比下降2.77%,虽然降幅比2022年有所收窄,但仍是三季报中为数不多的“黑点”。  中建对此的解

近日,中国建筑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,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.67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1%。利润总额706.63亿元,同比下降2.77%,虽然降幅比2022年有所收窄,但仍是三季报中为数不多的“黑点”。

  中建对此的解释为,公司不断推动业务转型,提高成本精细化管控,但受房地产市场调整转型的影响,利润总额同比略有下降。

 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,中国建筑旗下有房屋建筑工程(房建)、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(基建)、房地产开发与投资(地产)、勘察设计(设计)、境外业务(海外)等五大业务板块,其中前三项是主要的业绩贡献点。过去多年来,受益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红利,地产业务一度以两成左右的营收占比,贡献公司半数的利润。最近两年,在房地产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中国建筑逆势加码房地产,成为土地市场最受瞩目的央企之一。但目前来看,地产业务不仅难以贡献现金流,反而对业绩形成了拖累。

  今年年中,中国建筑发布“一六六”战略路径,地产业务的发展战略是塑强“卓越优势”,在规模效益、业务品质、运营能力上做到行业领先。相比之下,房建业务的发展战略为塑强“首位优势”,基建业务则是塑强“支柱优势”。

  该表述的微妙变化,意味着地产业务的定位正在悄然重塑。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,此番调整能否帮助中国建筑顺利穿越房地产调整周期,并实现业绩的平稳过渡,还需进一步观察。

  地产业务沉浮

  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。其中,中海地产于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,股票简称为“中国海外发展”。中海以出色的成本管控能力著称,并常年位居中国房地产企业十强。在中国建筑的地产业务中,中海的规模占据半数以上。

  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。中国建筑旗下共有8个工程局,均涉足房地产业务,被称为“中建八子”。中建地产同样是房地产业的一支“劲旅”,依托中国建筑而具有较强的产业链竞争优势。

  近年来,房地产业进入深度调整中,具有国资背景的房地产企业,具备更强的成本优势和更稳定的销售表现。

  2020年到2022年,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销售规模连续三年维持在4000亿元以上。2023年前三季度,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合约销售额为3335亿元,同比增长22.4%;合约销售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21.1%。这一规模已十分接近同期的行业老大保利。有分析认为,按照当前的增长态势,到今年年末,中国建筑有可能从“隐形霸主”成为房地产业真正的“霸主”。

  过去,地产业务曾为中国建筑贡献了不菲的利润。

  得益于房地产业较高的利润率,2009年和2010年,地产业务以14.7%和12.3%的收入占比,贡献了公司利润的62.2%和55.5%。此后,虽然利润率不断下滑,但地产业务的利润贡献率仍能维持在四成上下。

  但到2022年,地产业务的毛利率从4年前的35%大幅降至19%,对中国建筑的利润贡献率则降至25.7%。

  这一年,地产业务已经对中国建筑的盈利能力形成拖累。2022年,中国建筑在营业收入保持增长的情况下,利润总额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降,为888.35亿元,同比下降12.1%,比2020年下降5.8%。同年,中国建筑的归母净利润也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降。

  到2023年上半年,地产业务的毛利率进一步降至18.1%,中国建筑利润负增长的局面仍未改变。如今,这一情况已持续至第三季度。

  在行业深度调整、利润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逆势加码房地产,被认为是中国建筑“丢失”利润的主要原因。

  根据年报,2022年,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拿地销售比约为46%,比2021年有所下降。其中,中海斥资1107亿元拿地,拿地销售比为43.5%;“中建八子”的拿地规模约为740亿元,拿地销售比为50%。

  作为对比,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测算,2022年50家代表企业拿地销售比均值为15.5%。其中,央国企及混合所有制房企拿地销售比为21.4%;民营房企拿地销售比仅5.8%。

  今年,中国建筑继续保持着较高的拿地强度,尤其是“中建八子”。根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的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,中建二局旗下的地产品牌中建玖合新增土地货值264.2亿元,相当于同期销售规模的230%;中建壹品(三局)、中建东孚(八局)、中建智地(一局)的新增土地货值分别为183.3亿元、165.4亿元、157.1亿元,相当于同期(全口径)销售规模的68.2%、61.7%、120.9%。

  中国建筑某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,“中建系”内部也存在同业竞争的问题,“中建八子”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,甚至可称为“较劲”。他表示,除了一局、二局总部同在北京外,“八子”的总部并不在同一城市,区域布局上原本也有所差异。但近年来,多个局院启动扩张,其地产业务布局也慢慢有所重合,不仅在拿地中时有“贴身肉搏”,项目也偶尔互为竞品。

  今年3月,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朱辛庄地块迎来竞拍,吸引了42家房企参与,其中包括“中建八子”中已经入京的全部“五子”。中海地产也参与了该地块的竞买。

  该人士认为,“中建系”的地产业务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良性竞争的范畴,这难免对公司的利润、品牌等带来不利影响。

  基建仍是“压舱石”

  在此情况下,对地产业务的重新锚定势在必行。

  2023年7月,中建集团召开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,发布了中国建筑“一六六”战略路径。在“六个塑强”中,包括塑强房建首位优势、塑强基建支柱优势、塑强地产卓越优势。

  具体来看,在业绩贡献最大的三项业务中,中建集团对地产业务的要求是,在规模效益、业务品质、运营能力上做到行业领先。对房建、基建的要求,则分别突出“首位”“支柱”,重要性明显高于前者。

 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,房建、基建两项业务一直是中国建筑的业绩“压舱石”。长期以来,这两项业务的利润率虽不及房地产,但基本保持稳定。2021年和2022年,中国建筑房建业务的毛利率回升至7.8%和8.0%,基建业务毛利率则重回两位数,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产业务的利润损失。

  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,覆盖超高层、大型场馆、工业厂房、办公楼、酒店、医院、学校等细分领域,营销策略则偏重高端。近几年,房建业务的收入比重均在六成以上,利润贡献率维持在四成上下,2022年已接近五成。
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jccyw.net/news/show.php?itemid=35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1111@qq.com。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| 联系方式| 使用协议| 版权隐私| 网站地图| 排名推广| 广告服务| 网站留言| RSS订阅| 违规举报